学生的学业压力、心理挑战和专业认同问题随着时代发展日益交织复杂,如何精准识别学业困难、有效开展个性化帮扶,成为高校学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建立提前学业预警机制,织实织密学业困难学生网络,从问题识别、困境聚焦、立体干预到成效评估的全过程,探索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帮扶工作路径。
一、危机识别:从数据发现学业困境
2023年初,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在开展学期初动态学业分析时,发现2021级会计学专业学生S存在明显学业风险:微积分、概率统计等数学课程连续两学期不及格,中级财务会计、本科会计等核心课程同时不及格,加权平均分位列专业后5%,学期获得学分仅为13.25,已接近12学分的学业警示红线。学院通过“学业预警大数据”监测发现,该生课堂出勤率小于50%,集体自习参与率为0。
在走访宿舍和一对一谈话中,辅导员和班主任发现学生S性格内向敏感,高考时因服从调剂进入会计学专业,对数学类课程存在先天畏惧心理。大二专业课程难度提升后,其多次考试失利导致自我效能感严重下降,逐渐形成“学习挫败逃避”的恶性循环,出现了沉迷网络与cosplay、拒绝参与集体活动的逃避行为。
二、困局聚焦:学业与心理双重失衡
1.专业认同缺失与学习动力不足
学生S高中时为文科生,高考调剂进入会计学专业后对数学类课程存在畏难情绪。在大一学习不顺受到挫败后,形成“数学=失败”的固有思维,学业压力引发焦虑情绪后进一步削弱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出现“习得性无助”倾向。
同时学生S对于会计学专业专业认同感薄弱,职业规划迷茫,缺乏学习自驱力,逃避心理加重。
2.外部支持体系匮乏
学生S宿舍舍友成绩优异,该生因害羞不愿与人沟通,逐渐产生自卑情绪后拒绝融入宿舍生活。该生家长因自身学历层次较高,对于孩子较差的学习表现表示“不理解”,导致学生本人选择逃避与父母的沟通。在缺乏朋友和家庭的支持后,该生选择进入网络世界寻找“同好”
三、立体干预:构建多元协同帮扶系统
学院依托学业预警机制,启动学业预警响应,整合教务系统成绩、课堂行为数据、心理测评结果,明确学生S目前存在数学能力薄弱、专业认知偏差、心理韧性不足三大核心问题。
明确问题后,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家长和学业朋辈导师组成帮扶小组,制定《一人一策学习帮扶方案》,确立“心理疏导+学业帮扶”的帮扶策略,构建全员协同支持网络。
辅导员每周1次午餐会与学生S交流近期状态,将谈话地点从办公室换到食堂,将谈话话题从上课到课率和复习情况换到cosplay和游戏等该生感兴趣的话题,建立信任后逐步引导其倾诉学业焦虑,缓解心理压力。
班主任针对核心专业课程,定期开展“靶向补习”,以翻转课堂方式引导学生梳理讲述课堂所学,提升其对于知识的理解力和掌握力。
生涯发展中心老师结合霍兰德职业测试结果,引导学生对于职业选择进行深入思考,该生逐步萌生后续转换专业继续深造的想法。
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室友组成学业朋辈导师,从数学辅导、学习计划制定、时间管理监督入手,为学生S制定《每日学习清单》。
家长配合开展云端联动,学习学院提供的《家长可以做的100件事清单》,以积极关注取代批评指责,与学生共同制定假期学习实践计划,保持学生学习状态、养成学习惯性。
四、综合跃升:从成绩回暖到心理重塑
(一)阶段性成果
学业突破:后续两个学年,小S逐步重修未及格课程并全部通过,顺利完成培养方案要求课程。
生涯转型:2024年3月经与辅导员、班主任深入沟通,小S明确考研目标,针对数学弱项选择跨考行政管理专业,报考距离家乡较近的某重点高校。2025年考研以总分专业第二成功“上岸”。
五、经验总结:从个例预警到长效机制
学生想变好,挖掘学生潜能帮助学生变好,就是教育的意义。在学业要求逐步提高,学生压力逐步增大的当下,辅导员应当精准识别学生面临的学业困境,与班主任、科任教师、朋辈导师和家长形成育人合力,精准滴灌式一对一帮扶,成为学生生涯发展路上的护航者。
(一)全员参与形成帮扶合力
整合辅导员、专业教师、朋辈、家长的力量,多维度立体化关心辅助学业困难学生。班主任的学科辅导与辅导员的心理疏导形成互补,朋辈帮扶与家校联动构成支撑。
(二)动态分析贯穿于全过程
学院通过“学期初筛查”“期中诊断“期末评估”的三段式监测,结合课堂行为数据,建立起“学业数据库”,并针对其中出现明显异常的学生进行点对点干预,实现从粗放式管理向精准化干预的跃升。
(三)学业帮扶需与生涯规划融合多方位助力
学业帮扶为学生建立自信的同时,为其规划未来生涯发展更能激发学生自驱力,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想学。
考研在线—做考研人信赖的考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