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师范大学简介
青海师范大学坐落于西海锁钥、海藏咽喉的高原古城西宁, 始建于1956 年,初名 青海师范专科学校,1 958 年升格为青海师范学院,1 984 年更名 为青海师范大学。1 997 年后, 青海教育学院、青海民族 师范高 等专科学校、青海省水利学校、青海省银行学校陆续并入,共同组建形成了新 的青海师范大学。学校具有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教育的完备 体系,学科 专业覆盖哲 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 0 大门 类,是一所具有教师教育和高原地域特色的文理工管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 综合性师范大学。学校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 究生资格,是 首届“全国文明校园” 、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项目 单位” 、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民委“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全国 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试 点院校。
青海师范大学现有城西和城北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 1 380 亩,设有民族师范学院 、历史学院、文学院、新闻学院、教育学院、法学与社 会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学院、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继续教育与培 训学院等19 个学院。
学校已培养毕 业生 1 2 万余人。在校学生 22297 人,其 中,本科生 1 3306 人,硕 士研究生 2921 人 、博士研究生 323 人, 留学生 4 人,高 等学历继续教育学生 5743 人。
现有教职工1267 人,各 类专业技术人员 961 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50 人 ,副高级 职称 384 人,博 士生导 师 75 人,硕士生导师 598 人,享受国务 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8 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2 人 ,教 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3 人 ,国 家有突出贡献的中 青年专家1 人,全 国 “模范教师" 1 人。拥有 1 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 个教育 部创新团队,9 个省级教学团队。21 人入选“西部之光”访问学者,7 人入选青海省优秀专家,7 人 入选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444 人和 23 个科研团队入选青海省“昆仑英才”行 动计划,4 个教 学科研团队 6 次入选青海省人才“小 高地” 建 设项目。讲座教授 79 人,客 座教授94 人,合 作 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78 人,硕 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 65 人。群英萎萃的优秀师资为 持续推进学校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人才基础。
现有 5 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1 个硕士学位授 权一级学科,1 3 个硕士专 业学位授权类别,中国史、地理学2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批 2 个 国内 一流学科, 4 个省内一流学科,13 个省级重点学科。有 61 个本科专业, 其中, 4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 4 个国家级一流专业,1 4 个省级一流专业。
现有科研平台 2 4 个,其 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1 个,省 部级平台 21 个 ,校 级平台 1 个,另 有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建有“藏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地表过程与生态保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藏区历史与多民族繁荣发展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3 个教育 部平台。建有“青海青海湖混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监测野外研究站” “青海祁连山南坡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 2 个国家部委野外台站,“高原资源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创新” “青 藏高原语言与文 化大数据学科" 2 个教育 部、科技部引智基地。与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海省科技厅共建“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青海分中心” 。 建 有“青海省青藏高原药用动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青海省自然地理与环境 过程重点实验室”“青海省藏文信息处理与机器翻译重点实验 室” “青海省物联网重点实验室” “青海省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青海省环境功能材料先 进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青海省藏文信息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海省青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8 个省科技厅平台。建有“青海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 “青海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青海省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研究中 心” “杨志军文学研究中心" 6 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中心。
学校先后承担 800 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包 括 2 项国家 "863" 项目, 3 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专项 " 973" 项目,1 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藏文计算机键盘和输入编码方法研究》成果,作 为合作完成单位的《三江源区草地生态恢复及可持续管 理技术创新和应用》《综合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重大 自然灾害应对关键 技术研究和应用》等 3 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玛钦藏文平台、字库以及藏汉英电子词典》和《藏汉(汉藏)机器翻译关键 技术及应用示范》成果,作 为合作完成单位的《青海湖流域生态水文过程与混地恢复技术研究及应用》成果,分别 获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商法学>在 法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专业综合 改革的探索与创新 》《以创新驱动构建社会工作人 才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 获省 级教学成果奖。
学校大力推进宽领域、多渠道的国内与国际合作, 与首都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南京信 息工程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加拿大里贾纳大学、泰国清迈大学等高校建立长期合作与交流关系,推进”一带一路”国家青海省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招生培养工作,积极开展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访交流 、科研合作共享等 活动,助推学校 人才培养质蜇、科研水平和办学综合实力实现了新跨越。
|